汉牡丹传说


388次浏览 2023-03-27 15:26

汉牡丹在今柏乡县北郝村汉牡丹园中,据清康熙《柏乡县志》载,弥陀寺牡丹园在县北郝村,其中牡丹多株,相传为汉牡丹。又故志称道,光武帝巡河北时从此经过,有咏牡丹诗一首:“小王避乱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据记载:花高八尺,枝粗如椽,谷雨前后,鲜花盛开,同株异花,花大如盘,红白相间,溢香满园,来往游人,络绎不绝。自汉以来,围绕着汉牡丹有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2009年,收录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汉牡丹传说以《柏乡县志》民国版记载最详。全文如下:

弥陀寺、牡丹寺,在县北郝村,其中牡丹多株,相传为汉牡丹,又故老称道:光武帝巡河北时,尝从此经过,有咏丹诗一道,诗曰:小王避乱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惟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

此说虽不可信,然足证其年代久远,况至今犹盛乎。每年谷雨节前后,其花盛开约千余朵,枝粗如椽,花大如盘,颜色不同,有红、有白,形状各异,有单有双,浓香四散,数里外犹觉香气袭人。昔邑人安履干来看牡丹,路上吟诗有'转过柳阴禅院近,鼻端已觉有香风’之句。远近墨客骚人来观者络绎不绝,日玩赏于花者又不知凡几。安履干又有诗云:'富贵场中人扰扰,阿侬高卧梦义皇。’历年游人如云,题壁诗甚多,惜无碧纱笼罩,每为风雨剥蚀无存,亟为搜寻谨得一二首特录之,略备梗概耳。邑人吴明勤尝题诗曰:

南古寺游人多,知是牡丹开满柯;南古寺游人弱,知是牡丹开已落。花开花落本寻常,世态从此分炎凉。牡丹开后有芍药,芍药开时便萧索。世人强半爱牡丹,我从三十年前一游观,近年花比往年好,可怜贱子腰脚已衰老。愿栽万木移万家,万家都有富贵花。(家家富贵胜于杜,厦千间白裘万里。)争奈移去栽难活,始知好花愿将红尘都摆脱。

寺僧爱将花护持,未许闲人折一支。花开多在谷雨节,红者如霞白如雪。好花须将好意看,天香国色莫催残。

无名氏诗曰:

多年不到古禅林,闻说花开聊再寻;艳彼红色常如锦,嗟予白发久难箸。风风雨雨宜怜惜,燕燕莺莺莫惊侵;独此春华有高节,洛阳谪去亦甘心。

前县令陈赓有告示,一通虽非名人吟,咏足见牡丹价值,姑录之,另备一格示曰:

照得,吴山越水好事者争及遗墩,秦柏唐槐古者感兹,老树是以岳王坟上梅花抱有忠魂,宋相国中芍药侈为佳话,盖流传既久,斯维护宜周县,属北郝村弥陀寺旧有牡丹多株,不知几百物矣。阳春三月,姚魏争妍,清酒一觥,苏黄并至,郎辰美景,游目骋怀,乐何如也。乃自黉舍纵横满门,偏栽桃李,反致甘棠,剪伐委他等蒿莱黄叶,前朝雅意尽矣。白莲祠外,我心伤之,兹为保存古迹,爱护佳卉,起见合行,严禁催残,示喻。

看花人等一体知悉云云,虽然牡丹之自古常存,历久不衰者,不专恃官处之示谕,实由于寺僧保护有法,寺僧常晓于众曰,此是神牡丹,如有人催残,手即肿痛,以故人畏神威,从无折一枝摘一花者,此虽涉于迷信,要亦护花之秘诀也。牡丹之旁尚有芍药数墩,每年牡丹初谢,芍药继开,颜色美丽,气味芬芳不亚于牡丹,然而无名者为牡丹所掩也,兹附志之,为芍药略吐气耳。

历代地方志书对汉牡丹都有记载。其中乾隆版《柏乡县志》说:“牡丹,城北弥陀寺牡丹游赏甚多。”关于汉牡丹更多流传于民间,起因即以刘秀被王郎追杀到柏乡县北郝村一带,危难中他藏进村头破败荒废的弥陀寺院内,在枝繁叶茂的牡丹花丛中躲过一劫。刘秀即帝位后不忘牡丹救命之恩,题诗铭德颂恩。

民间相传:据民间野史,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光武帝刘秀为躲避追杀,藏于柏乡县北郝村弥陀寺牡丹花丛中而得救。另据民国21年(1932)《柏乡县志》载,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巡视河北时,经过柏乡,由感而发,题咏牡丹诗一首:小王避乱过荒庄,井庙俱无甚荒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汉代牡丹之名由此而得。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室江山后,为斩草除根,派兵追杀汉室宗亲刘秀。一天一位身穿战袍,风尘仆仆、汗流浃背的将军,打马扬鞭,直向北郝村而来。当时正值兵荒马乱的年月,村民们谁也不敢多事,都吓的赶紧关门闭户。将军下马,挥汗敲门,央求给碗水喝,找个地方躲避一下,哪怕有个破屋旧庙也好。有村民隔着门说,这村一没井,二没庙,你快往村外跑吧。将军无奈,长叹一声说:“北郝村有一景,也没庙,也没井,土地爷住在墙窟窿。”(直到现在我们这一带人的家里土地爷都是在迎门的墙窟窿里供奉着)。

话音刚落,村外风烟滚滚,旌旗蔽日,战马嘶鸣,眼看追兵将至。将军深知处境危险,急忙上马向前跑去,见村头有一断墙寺院,遂跳了进去。“噗通”一声昏倒在花下。说也奇怪,这花“唰”地一下疏枝展叶,把这位将军遮盖的严严实实,追兵赶来,在寺内外东寻西找,不见将军身影,又见一白马向前跑去,便命士兵紧追。

过了个把时辰,昏迷中的将军被阵阵花香催醒,睁眼一看,自己原来躺在花丛中,众牡丹竟相开放,红似朝霞,顿觉心旷神怡,饥渴消失,精神抖擞,便挥剑在寺内的断墙壁上题诗一首,策马而去。

众村民望见追兵走远,便三三五五地来寺庙内看个究竟,只见墙上留诗曰:“小王避乱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惟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并署名刘秀。

后来人们才知道在柏乡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的光武帝就是那位署名“刘秀”的将军。

刘秀登基后册封牡丹为“帝王富贵花”,又因为这里的牡丹曾经救过汉光武帝刘秀的命,于是人们就称柏乡牡丹为汉代牡丹了。

关于牡丹的故事还有许多,有说牡丹为天界的一个仙女,不知何时下凡到人间,植种在柏乡被称为神花。

相传:从前掌管天地人三界的王母娘娘驾旁,有两位年轻的花神,男的叫芍药,女的叫牡丹。两位花神朝夕相处,彼此互生爱慕。因为天庭神规,他们不能结为连理。王母娘娘觉察出二神之事后,怒命天兵天将二花神押入天牢。牡丹和芍药两位花神闻讯,相约抛弃神籍,结伴双双降落人间。可是,捉拿她们的天兵天将紧追不舍,任她们走到天涯海角,也无处安身。

这一日,牡丹和芍药逃到尧帝故国柏乡境内,见北郝村西的弥陀寺祥云缭绕,瑞气霭霭,便飘然而降,没入弥陀寺院内的沃土之中,随即,他们便化做两株花木,相互依偎。

两位花神自天而降之时,弥陀寺僧正在庭院洒扫,乍见如此奇事,惊诧不已。天将见牡丹、芍药二花神入土成花,当即跟至。正要施展法术加害,恰遇寺僧和众多乡亲蜂拥进寺观看,因神律不许擅自伤人,天将只好悻悻而归,返回天庭。从此二花神朝夕相伴,相依相偎,人们敬而护之。

传说,元明之际,明军过柏乡,时已七月白露之节,汉牡丹竟然开花,明军上下无不惊诧,朱元璋即可御封牡丹花神。

在清光绪2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巡返京。路经柏乡祭拜汉牡丹,免汉牡丹周边三里之内钱粮。将汉牡丹更是推崇到尊贵的地位。

汉牡丹传说已经流传了千年之久,尤其以花喻人的传说故事,幻化成花的奇闻,爱憎分明的气节,在传说故事均有表现,使传说更加神奇,这在民间传说中也属首例。

汉牡丹的传说还有大量的实物,其中有珍惜汉牡丹四株,汉芍药四株。历史还保存有关汉牡丹的文物与文献。有各时期的碑刻及历代的地方志书。经过研究和整理,出版了有关牡丹文化的书藉,如《柏乡汉牡丹》、《汉牡丹的传说》、《古鄗神花-柏乡汉牡丹》等。柏乡县谷雨牡丹花会时,在牡丹花前还进行乡艺展演,保存有大量的汉牡丹民俗道具,如功扇、红手娟、掸子、鼓、钗、扇子、锣等等。

汉牡丹传说流传于民间,通过口口相传的方法延续下来,有庞大群体传承人,为此在民间能讲述汉牡丹传说的人有很多。最著名的有宋毛三,杨老程,王老宽等。

宋毛三(19162003),北郝村人,识字不多。自幼爱听爱讲,四处打工扛长活。好看戏,以讲述汉牡丹传说故事最多。之后传承于杨老程。杨老程(19212006)也是北郝村人,不识字。杨老程自小爱听老人讲故事,爱看戏,经常随走南闯北的人拉“西洋景”,汉牡丹故事多得传于宋毛三。

除以上两人外,还有王老宽(19202004),北郝村人,农民,以耕种为生,识字不多,在牡丹花会时是农村响器班中成员。

张少英,汉牡丹传说传承人。自幼喜爱民间文学,继承杨老程、王老宽等人讲述数百篇有关汉牡丹的传说故事,不仅以口头演讲方式予以传播,还将其故事整理记录了下来,出版了《汉牡丹的传说》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