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丝弦


371次浏览 2023-03-29 10:46

邢台市柏乡县有一个流传了二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地方剧种——南阳丝弦。据考证在清道光年间南阳村有非常活跃的丝弦班(也称丝弦子弟会)。按流行地域划分它是南路丝弦分支,但又与中路石家庄丝弦有着极深的渊源。在清末民国时期,经常有柏乡近邻赞皇县、高邑县的丝弦艺人在入冬农闲时来到南阳村交流、授艺。所以,南阳丝弦兼具了南路丝弦和中路丝弦的优长,实为难得。

南阳丝弦有元代北曲的遗风,它的声腔大多是元明以来流行于燕赵大地的民间小令、俗曲,唱腔古朴,板式简单,易唱易懂易记。但甩腔的技法又与石家庄丝弦腔调有着显著的不同。伴奏乐器以板胡、笛子和笙为主。现今传承下来的曲牌有:开门序、大开门、小开门、二把、耍孩儿等,历代艺人靠口传心授将它延续了下来。

南阳丝弦体系完整,角色分生、旦、净、丑诸行,表演泥土气息浓厚,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尤以花脸、老旦、花旦等表演最具特色,这些行当崇尚动作特技,以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功夫见长。其中耍竹牙、耍碗、耍软翅是南阳丝弦的特长,可惜均已失传。

通过近几年的搜集整理,共挖掘出传统剧目《放昆山》、《打殿》、《李天宝吊孝》等十余个。同时,通过走访对传承谱系进行了梳理,共收录了七代五十余个传承人。

南阳丝弦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演绎,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地方特色鲜明的剧种。唱腔和道白把太行山腔和柏乡方言有机互融,与太行性格、滹沱风韵合性合相,散发着草根民众的朴拙之风,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朴素表达,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戏曲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南阳丝弦曾一度停滞、消失。进入21世纪后,在第五代传承人杨志勇的坚持和努力下,南阳丝弦又恢复了传承活动,现在丝弦剧团演职人员有十余人,是柏乡县唯一能维持传习、演出的业余丝弦团体。但也面临着上演剧目老化,经费紧张,传承人才青黄不接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发掘和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