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村弹腿


389次浏览 2023-03-29 17:56

步走龙形吞吐,身随步形摇曳腰

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形腿似钻。

闪如轻风退拔刀,蹿高纵远似狸猫。

神形兼备刚柔济,气意相溶任逍遥。

在河北省柏乡县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少林弹腿(亦称随手拳)。该拳腰摇曳刚柔互用、身法似蛇、步法似猫抬腿如风落地如钟。不论拳脚器械都是手足并练,拳脚同功,快慢疾徐,弹韧相兼,柔而有力,威而不猛,节奏分明,轻松飘洒。

    据老年人说,赵村弹腿拳(亦称随手拳)是清朝中后期一位山东武士在村内避祸而流传下来。此人因跟斗翻得好,得江湖绰号“纺车棱”。当时村内没有其它娱乐活动,跟随“纺车棱”习武的人越来越多,整个村习武成风。逐渐,十二趟少林弹腿与本地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更被当地人俗称为“架子”,而习武者被俗称为“武嗜好”。

按照传统,每逢正月初五,喜好打拳的村民就会敲锣打鼓在村中央的一片开阔地(俗称石桥,现已埋没在地下)玩玩拳,活跃活跃节日气氛;每逢四月初一就会到隆尧县南山赶(庙)会,扎场子打拳,以拳会友;每逢正月十六,武术团(原来武术团体称为“少林会”)就会到柏乡县城参加乡艺汇演。解放初期,在1947年的全县乡艺汇演中获得冠军,其中的窜席筒,窜铡刀,肘开石片,头顶开砖等武术项目令人瞠目。在以后每年的正月十六乡艺汇演中都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同时也得到专家们的认可。但是近三十年来,受人们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而濒临失传。

传统“少林会”的服装统一为浅灰色,上衣领口、袖口、掩襟处用云子镶边,裤子为加肥直裆裤,鞋子是蚂蚁上山鞋,鞋子前脸中央有一鸡冠映衬,鸡冠内暗藏一钢钩。这样的套装穿在身上潇洒大方,走起路来勇武神气,打起拳来咄咄逼人。

 

弹腿(亦称随手拳)自清朝中后期传入河北省柏乡县赵村,另外还有南保水、北瀑水、寨里、北大江周边村均有分布,临近隆尧县孟村也有分布。

赵村王十妮,号老吴,今年81岁,王之兰,今年80岁。听他们说,清朝中后期,山东一武士(绰号“纺车棱”)因嫉恶如仇,看不惯地主富豪恃强欺弱,强霸乡民田地房产的恶劣行径,恃武相抗,命案在身,背井离乡至河北省柏乡县赵村隐姓埋名,此人粗犷豪爽、勇武坦直心正、平易近人,是一位扶弱济贫的热心汉子,赵村人喜其品行,热情好客、诚心相待。“纺车棱”一直惜武如命,平时不轻易外露,日久恩长,其见赵村民风淳朴、民心善良,为报礼遇之恩,于是将他的一身绝世武功---弹腿,传与赵村王镇海,(号老孟,18611920年。)王老孟自幼聪慧刻苦,刚正不阿,性情秉直,凭借师传弹腿,保镖护航,名噪一时,堪称一代镖王。

“纺车棱”的家乡---山东。

山东临清十趟腿始创於宋初五代期,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始人五代后周的名李重进,当时李重进为东海节度使,在外领兵征讨,闻赵匡胤陈桥兵变,自己又无天之力,便就地遣散人,自已到临清龙潭寺隐姓埋名,削发为僧,号昆仑大师。昆仑大师擅长医道,武功高强,身怀绝技,他看到当时社会流传的武术多为拳法,而失于腿法,所以创编了一门适应士兵征战、偏重腿功的军旅拳术。因其发源于龙潭村”,所以被称为临清潭腿名曰十趟腿拳。

后宋太祖召天下比武,临清潭腿一举夺得十八家之首,使临清潭腿声名大震。至今,武术界仍流传着“潭腿本是昆仑传,功法深奥妙无边;若是学得真缔在,交手比试准占先”的歌谣。

临清十趟拳谱

昆仑大师开始传,留下潭腿十路拳。

  一路顺步单鞭势,二路十字起蹦弹。

  三路盖马三捶势,四路斜踢撑抹拦。

  五路栽捶分架打,六路勾劈各单展。

  七路掖掌势双看,八路转环跺子脚。

  九路捧锁阴阳掌,十路飞身箭步弹。

明朝正德年间,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相济禅师久闻腿之技,亲自到山东临清龙潭寺访,当时龙潭寺主持是昆仑大师第七十代弟子跃空大师。会唔之间,俩人相见恨晚,盘桓多日,临别之时,位大师将少林罗汉拳与临清潭腿互换学练以留做纪念。相济大师回少林寺后,将临清腿拳改为一百零八手弹腿罗汉拳。传之鹰爪金钩,鹰爪金钩从中又悟出精技,遇敌交手时,颈、肩、肘,背、腰、柱,胯、腕、膝、踪、腿都腿使用。后五枚大师在十路基础上又增加了两路。相济禅师称为少林秘传十二腿。在传承中,少林寺将字改为”,形成了少林十二路弹腿。“潭腿本是宋朝传,出自临清龙潭山;临清潭腿共十路,十一十二少林添……这是少林弹腿法,不算临清正宗传”也清楚地说明了临清潭腿与少林十二路弹腿的历史渊源。 在民间由于弹腿传播极广,且不断有所删减和增益,也因为在整个套路中有很多弹踢的动作,所以人们也就逐渐称其为弹腿了。

少林十二路弹拳谱:

潭腿本是宋朝传,出临清寺龙潭,

临清潭腿共十路,十一、十二少林添,

头路出马一条鞭,二路十字鬼扯钻,

三路劈砸车轮势,四路斜踢撑抹拦,

五路狮子双戏水,六路勾劈扭单鞭,

七路凤凰双展翅,八路转金凳朝天,

九路擒龙夺玉带,十路喜鹊登梅尖,

    十一路风摆荷叶腿,十二路鸳鸯巧连环。

拳谚说练拳不练腿,如同冒失鬼,因此弹腿也被看成是武术基础训练项目之一。弹腿之风格,动作精悍,配合协调;招数多变,攻防迅疾;节奏鲜明,爆发力强。弹腿之技击,多上下盘同步出击之术,可令对手防不用防。下盘发招讲究不过膝,招式小速度快,攻时无被克之虞。上盘进击以劈砸招术最多,力度大,拳势猛。 传有歌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弹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

讲究“手、眼、身法、步”,“ 手”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 ;“眼”--- “眸子练得精,交手占上风”; “身法”---闪如轻风退拔刀,蹿高纵远似狸猫”; “步”---“步走龙蛇形,出手定会赢”。 该拳法不论拳脚器械都是手足并练,拳脚同功,刚柔相济,弹韧相兼技击上下盘同步出击,令对手防不胜防。   

功法要求内外两功同行,练功时二目平视,舌尖微添上腭,津液下咽,气沉丹田。呼吸从鼻孔,含虚抱气,不令气散,用意不用力。功在于内,形领于外,滋精育气,气意相溶。讲究的是伸缩吞吐之功,阴阳顿挫之法。腰摇曳,身法传神威而不猛,柔而有力。步法、巧、稳。腿法快、准、狠。似龙,步法似蛇,行走似猫,抬腿如风,落地如,威则能动,逼则能用,以简克繁,以逸待劳,变无形象,攻缺击要,巧打击梢,出奇制胜。     

弹腿是以腿功见长,发腿疾速,以大腿带小腿,集力于足,突发迅击,快速伸屈,弹如弹丸,拳势古朴,功架完整,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意气相合,精神饱满,动作精悍,配合协调;招数多变,攻防迅疾,爆发力强。步型多弓步、马步,手法多拳法、掌法,腿法多弹踢、蹬端。  

随手拳有十斜穿四趟,掩手趟,弹腿钩连二趟,对打拳等共计十余趟拳。器械有大杆,六合大,春秋大刀,劈山刀,地趟刀,双刀,单刀,五虎段门刀,虎头钩,白手夺刀,白手夺枪,刀对枪对棍,对手棍,绳鞭,九节鞭等多种器械。

 

赵村弹腿拳传承谱系

 

 祖:“纺车棱”(江湖绰号)其名号不详,清朝中后期,山东人。

第一代 王镇海,号老孟  18611920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刁,号老修  清朝中后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英, 江湖号“飞腿”  清朝中后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第二代 刘二红,(刘刁之子)清晚至民国初期,父子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小毛,号老晨 民国至文革初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新春,号老鲜 民国至文革初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庆山,号老峻 1918-1983(王镇海直系孙)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张老校,民国至解放初期(其妻临城东羊泉人,其武功在张老校之上,精通点穴之法)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张立冬,号老用 民国至文革初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黑子,号不详 民国至文革初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五义,号不详 民国至文革初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三怀,号不详 民国至文革初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魏同广,号老保 民国至文革初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第三代  张真妮,号老举 民国至文革初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南瀑水人

第四代  王根旺,号老敬 民国至文革末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金鹿,号老黄 1931---2001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十妮,号老吴 1931---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书凤,民国至文革末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大海,民国至文革末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孟兰,民国至文革末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彦卿,民国至文革末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新争,民国至文革末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贵相,民国至文革末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京入,民国至文革末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老焕,民国至文革末期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枝兰, 1932--

王京信, 1932

第五代  张天赐 1958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满喜,1951--- (王十妮之子)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书文 1950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小林 1959(王孟兰之子)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兰喜 1961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志刚 1962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第六代 王爱民 1964--- (王庆山直系孙)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张廷玉 1966---2008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张计民 1966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王书刚 1966---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

张春利 1967--- 师徒传承  柏乡县赵村人